去年猪肉有多火,今年就跌得有多惨。苏州吴中区金庭镇庭山村正风小桥头三组的养猪大户沈成寅没能料到,4个月前还“高高在上”的猪价,跌落的速度这么快。该镇蒋东村养猪户张军忠去年3月预测,“2021年随着各地生猪产能的逐渐恢复,猪价应该有所走低,但猪价要进入明显下跌周期估计在2022年”。
然而,这个下跌周期提前了一年多。好在从6月下旬开始,猪价开始触底反弹。据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从6月22日至6月29日,生猪价格在一周内反弹了33.7%。不过,专家表示,猪肉价格整体上还处于下跌通道中,对此,国家发改委和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也在近期联合出手,打出政策组合拳,稳猪价、保供应。
一斤猪肉买不到一杯奶茶
对于猪肉价格的下跌,广大居民自然非常开心。“前两年猪肉价格真的高,常常是几十元一斤,现在终于大幅下降了,把我的生意都带火了。”在南京一个大卖场,反季节灌制腊肠的人越来越多,卖场的香肠加工店在6月份就忙碌起来,负责人告诉记者,“有顾客一个人就做了一百多斤腊肠。”
“有些肉只卖九块八一斤,是真的便宜。”来卖场买菜的吴阿姨,同样对记者感叹,这也让网友的一句调侃变成了现实——曾经“猪肉自由”排在“奶茶自由”之前,如今一斤肉已买不起一杯奶茶了。
为何猪肉价格一直处于低位?中国生猪预警网分析师冯永辉认为,生猪产能持续恢复供给,是最主要的因素。以江苏为例,2020年,全省恢复生猪生产任务存栏1044万头、生猪出栏1800万头。“本地生猪产能恢复了,新建了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域外基地,大大刺激了养殖户的信心”。苏州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处朱凌云处长介绍,苏州养殖场规模较大,总共27家2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集中在沿江三市张家港、常熟、太仓,2020年增加了9家万头规模以上养殖场,出栏达到40万头。“农业部门到各地买母猪,八九十斤的商品猪,养四个月就可以出栏。”朱凌云说。
除产能恢复,冯永辉告诉记者,上半年三波猪肉下跌还有不同的影响因素。“1月至3月份的猪肉价格下跌,是由于当时华北、东北地区疫情压力较大,养猪户抛售;3月至5月份的下降,是适逢传统消费淡季;5月到6月,则主要因为前期很多养猪户压栏惜售,导致牛猪挤压太多,集中出栏后造成超低杀价。”冯永辉认为。
另外,进口冻猪肉量增加,也成为抑制猪肉价格市场的一个关键因素。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1-5月,猪肉累计进口量达到196万吨,同比增加13.7%;替代肉类牛肉、羊肉和禽肉进口量也分别增加18.6%、22.4%和13%。
目前价格最多只是保本
猪肉便宜,自然苦了养猪户。根据江苏省生猪价格交易平台数据:2020年1月28日,江苏省平均生猪价格为36.71元/公斤,2021年7月2日为15.93 元/公斤,价格跌落超6成。去年,一头仔猪2000元,一头猪能赚2500至3000元,今年,卖一头猪要亏1500至1800元。
“年初1800元买的仔猪,现在喂大了只能卖2000元一头,连粮食、饲料钱都没法赚回来。”在连云港,一位养猪户的苦闷之情溢于言表。
沈成寅也告诉记者,正常农民散养猪,成本高的是饲料和采购,“养猪一般6个月出栏,一头猪饲料成本在1400到1500元,猪婆养小猪带胎,成本1500到1600元。每斤猪肉成本八到九元,一只猪能赚到500元,也是赚的辛苦钱。”在沈成寅看来,今年元旦后,养猪就亏血本了,即便现在猪价有所反弹,目前价格也最多只是保本。
当然,沈成寅也赚到过钱,却也为目前的行情埋下了伏笔。上一轮暴涨中,不仅是猪肉价格上涨,仔猪、种猪价格都飞上了天,一头仔猪至少2000元。沈成寅买的种猪70斤一只,5500元,“猪婆30斤一只,2500元,小猪猡30斤一只,1600元,最贵的是公猪,一只就要9000元”。
“我2月份到沭阳提了23只小猪,50斤一只,每只2000元,23只小猪4.6万元,按仔猪肉40块钱一斤买的。”张军忠养了十几年猪,从没遇到这么高的猪肉价格,也没买过这么贵的小猪,“养猪利润是前两年的3倍”。
一度火爆的行情,得益于政策的加持。2020年,面对猪肉紧张,多地出台奖励政策,各级都在重奖鼓励生猪养殖,比如苏州就在江苏省“猪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码,对年出栏商品肥猪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给予奖励50万元,超过5000头的,据实奖励;对年出栏500头以上、5000头以下的规模猪场,获得省财政2%贴息贷款的,再给予1%的贴息;对新增种猪,每头奖励1000元,对完成任务的市(区)奖励1000万元。巨大的赚钱效应吸引社会资本加速进入这一领域,一时间,除了原有养殖户,各路人马蜂拥而上“跨界”养猪,连房地产、互联网等大型企业也纷纷进入养猪行业。
新一轮低价何时出清
猪贵伤民,猪贱伤农。“一年涨,一年平,一年跌”,为何猪肉价格难逃暴涨暴跌的怪圈,且“猪周期”始终存在?在冯永辉看来,归根结底,虽然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的程度正在提高,但是养猪散户仍然是市场上的主力和重要参与者。他们的投资行动是很难控制和协调一致的,就必然会导致周期性。
然而,即便是龙头企业,记者发现,在这一轮下行中,也难以“独善其身”。卓创资讯分析师王亚男表示,猪价一路“走低”,已跌破大量猪企自繁自育“成本线”,头部猪企的发展重点已从快速扩张转为降本增效。“大部分养殖集团成本线都在9元/斤以上,现在猪价令整个行业承压。”王亚男说。
为改变颓势,行业龙头牧原股份日前发布公告,表示今年公司的核心工作是做好成本管理,公司正逐步降低资本开支,压降养殖成本,预计今年四季度达到7元/斤的成本目标。目前,牧原股份一季度养殖成本在8元/斤左右,领先于其他上市猪企。
“我们的成本高于10元/斤,公司确实如履薄冰,饲料价格高企加上生猪售价走低,将持续挤压中小型养殖企业盈利空间。”一家猪企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我国生猪产能已经恢复至2017年的97.6%,公司内部已达成共识,猪肉价格短期内出现持续反弹的概率不大。
虽然整体趋势难改,但是政策“托底”依然能够提振市场信心。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一级预警,中央和地方将启动猪肉储备收储工作。而就在前不久的6月16日,国家发改委曾在发布猪价过度下跌三级预警。
农业农村部也将采取相关举措,来有效缓解“猪周期”下行影响,巩固生猪生产恢复成果。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就表示,针对“猪周期”造成生产和市场大起大落的问题,相关部门正准备出台一个关于生猪生产调控的方案,以能繁母猪存栏变化率为核心调控指标,未来可能会对重点的养猪场户进行救助,避免过度淘汰母猪。这样和国家发改委的市场调控措施结合起来,应该对平抑“猪周期”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丁蔚文 陈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