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淳:退捕上岸后,渔民转产转业之路有多条
2020-11-10 10:49:00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1
听新闻

长江流域十年禁捕工作是推动长江共抓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年7月1日起,属于长江流域水系的石臼湖实行全面禁捕,如今禁捕已快半年,转产转业后的退捕渔民们日子过得还好吗?

近日,记者走访了位于石臼湖南岸的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有着200多名退捕上岸渔民的古柏街道三保村,这里的渔民们“退得出,稳得住,民生有保障。”

魏泉头

抬船进蟹塘 再唱新渔歌

古柏街道团结圩15000多亩螃蟹养殖基地里,螃蟹养殖户就有400多户。2019年开始,中保自然村渔民魏泉头也在这里流转了近50亩螃蟹养殖塘口进行螃蟹养殖,他是进入水产养殖行业比较晚的一批养殖户。

此前,魏泉头是在石臼湖里捕鱼和贩卖鱼品为生计,他的捕鱼的活计是从他的父亲那里学来的,他的哥哥魏泉青也是一个渔民,兄弟两人在石臼湖里讨生活已有30多年的光阴。这些年,石臼湖的渔业资源越来越少,哥哥魏泉青在二年前就离开了湖面,回到家中,在政府提供的公益岗上工作。这时的魏泉头也开始着手谋划转型发展。

说干就干,2019年初,魏泉头在古柏街道团结圩螃蟹养殖基地流转到40多亩螃蟹养殖的塘口,开始了转行养殖螃蟹。他把在石臼湖里用于捕捞的两条渔船中的一条小的渔船请人帮忙抬到了蟹塘里,用于生产。他又将40多亩的大塘口一分为二,改成了两个养殖塘口,他计划着一个塘口养殖成蟹,另一个塘口则培育蟹苗,这样子二条腿走路能相对减少风险。

养蟹是门技术活,魏泉头第一年由于是在干中学、学中干,收益不是很高,到年底算算账,勉强保了本。

今年,随着养殖的水平的提高,加上他的勤劳肯干,魏泉头的20多亩成蟹的产量和质量要好于去年,眼下,又是一年深秋时,螃蟹大量上市季,目前,魏泉头家的螃蟹已经销售的差不多了,他算了一下,今年成蟹的亩纯收益在2500—3000元之间,加上上半年螃蟹苗的销售收入,今年的总收益要比去年增加了3成左右。

“现在养殖螃蟹的收入与在石臼湖里捕鱼时相比,收入翻了好几番,也没有那时辛苦了,这条上岸发展的路子选对了……”魏泉头表示。

如今,魏泉头的螃蟹养殖场已注册了家庭农场,他又要甩开膀子在转型创业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魏宏青

老渔民收网开起砂石场

今年年初,54岁的魏宏青在古柏街道集镇附近的开始了他的新事业—开办了一家占地近300平方米的砂石场。

魏宏青是高淳区古柏街道三保村前保自然村人,由于从小生活在石臼湖边,魏宏青20岁就开始下湖打鱼,截至去年足有30多个年头。2020年7月,魏宏青和在湖里所有捕鱼的渔民一样,退捕上岸了。

“退捕上岸是国家政策,我们应该无条件支持。” 魏宏青说,前些年年,他就听说长江流域要实行禁捕,当时就和家人商量着提前转行。今年8月份,魏宏青投资数十万元,开办起了砂石场。

砂石场开办后,因紧邻古蛇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且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建设所需要的各种建筑材料供不应求,加之魏宏青做买卖诚实守信,又服务周到,吸引了周边单位和农户都到他这里来购买砂石等材料,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每天的收入也可观,魏宏青一家人很是满意。

回忆起向水讨生活的艰苦岁月,魏宏青说不完道不尽。离湖,他难免有所不舍,因为那曾是他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地方;上岸,有他向往的幸福生活、美好的明天,因为这里有比一湖碧水更广袤的空间和发展前景。

魏金玉

上岸卖鱼收入满满

2020年11月4日凌晨3点,天气清冷,魏金玉将装满各种淡水鱼的汽车停在了高淳水产批发市场附近的道路旁,不一会儿,前来批发新鲜鱼的主顾们陆续围了过来,魏金玉和伙伴热情地招呼大家,大家忙碌起来,捞鱼、过秤、结算……魏金玉难掩心中欣喜,“生意做得还可以,虽然忙了一点,但我们很高兴。”

今年50岁的魏金玉是三保村后保自然村的渔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在石臼湖上开始以打鱼为生。魏金玉思路活泛,每年的冬春季是石臼湖里的枯水期,那时湖里就无鱼可捕,渔民们也就开始整理了渔船、渔具,等待来年夏季时再到湖里讨生活。

2000年开始,魏金玉就利用这个渔民冬休时机,开展了为渔民们修造渔船的营生,每年经过他修造的小渔船有上百条,不仅满足了渔民的需求,还为从事水产养殖业的农户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小船用于生产。魏金玉夏、秋两季忙着在石臼湖里捕鱼,冬、春两季忙修造渔船,一年到头忙忙碌碌,靠水吃水的魏金玉,经过20多年来打拼,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美好。

为了响应国家禁捕的号召,今年7月,魏金玉提前上岸。虽然不能再以打渔和修造渔船为生,但魏金玉还是舍不得离开渔业,在家人的支持下,专门做起了贩卖批发鱼生意。

今年8月,魏金玉听说安徽皖南一带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且价格较为低廉,他从中嗅到商机,决定从安徽皖南将鱼运到高淳再转卖给他人,从中获取差价。“这些年,安徽皖南一带不少水库养殖了淡水鱼,加之环境保护得好,鱼类繁殖很快。” 魏金玉说,他每个月都会从安徽皖南等地运回10000多斤成鱼销售。

魏金玉运回的成鱼都是下午打捞,晚上直接用水车拉到高淳进行批发,鱼儿很新鲜,受到商贩的青睐,每车鱼只要2个小时不到就批发完了。

眼下,魏金玉又开始谋划着向种植业再发展。5日上午,记者在三保村村委偶遇到了急匆匆前来办事的魏金玉,他说:“国家的事就是我们的事,我们上岸,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转型发展的第一步是解决生存问题,这个已经解决了。下一步我想着把退捕的补偿金和积蓄向种植业上进行投入,向着发展农业规模化。昨天我又去到宣城市的农村去转了转,看看那边能不能租赁成片的1000亩左右的田地。前些天,我把这个想法跟村上支书讲了,村里也很支持我,他们也忙着为我联系着租赁田地的事。” 魏金玉的言语中充满着对下一步再转型发展的希望。

吴建生

上岸搭棚舍 养鸭闯新路

“嘎…嘎…”清晨,在溧水区和凤镇的一鸭棚舍处, “鸭司令”吴建生打开鸭棚的门,挥舞着他那根用竹竿做的指挥棒,一大群鸭子从鸭棚中走出,张开翅膀飞扑到棚前的池塘中。

57岁的吴建生是三保村前保自然村的渔民。站在水塘边上看着在水塘里欢快地觅食的成群的鸭子,说起上岸转型发展从事养鸭业再闯新路的事情,老吴禁不住跟记者中打开了话匣。

“近些年,在石臼湖里讨生活越来越不容易了,就想着要重新找点什么事做做,在我一筹莫展之时,经朋友指点下,我把转型发展的路定在了养鸭子闯新路上,想着能多赚一些钱。” 吴建生介绍着转型发展的经过。

“养鸭子需要资金,自己的积蓄不多,建起了鸭棚,买鸭苗和饲料的钱就没有了着落。这时,村委会负责人给我协调了街道农村信用社帮我申请获得了5万元的贷款,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有了这笔启动资金,吴建生立即购买了上千只鸭子和饲料,开始了创业之路。

养鸭是一个非常繁杂的事务,从进鸭苗,到消毒、喂食、取暖,这些环节都必须精心细致,不能也疏忽大半点大意,对于在湖里吃惯了苦的吴建生,这都不算什么难事,也就从养鸭的那天起,每日起早贪黑,大棚成了他的家,吃住都在鸭棚里,好生伺候着这些“宝贝疙瘩”。

养好鸭的关键在技术。为了尽快掌握养鸭技术,吴建生买来大量养鸭的书籍,并多方请教养鸭的方法,经过不断钻研、学习,现在已经熟练掌握养鸭的技巧和门道。

“我们饲养的蛋鸭吃的是玉米、谷糠等混合饲料,鸭蛋个头大、品质好,所以比较抢手。” 吴建生介绍说,他的鸭蛋一直很畅销,供不应求。现在吴建生经营的鸭场养殖的蛋鸭有5000多只,每年可向市场提供鸭蛋65吨。

吴建生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棚里捡鸭蛋、给鸭子喂饲料、打扫卫生、防疫、管理、市场销售等等,每天从早要干到晚上的活,虽然辛苦,但很充实,也从养鸭中挣到了钱。

吴建生表示,下一步,他将围绕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收益、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畜产品安全等方面继续努力,让自己的转型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魏红文

离开打渔船上班到企业

在江苏高淳经济开发区江苏贯通电子有限公司装配车间,51岁夏连青正熟练地按工序操作着,不一会就组装好了一个工件。而在10多公里外的淳溪街道夏连青的丈夫魏红文正在小区里打理着绿植,熟练的动作看上去像是一个行家里手。半年前他们还是一对在石臼湖里打鱼为生的渔民夫妻。

打了20多年鱼的魏红文、夏连青夫妻俩,在得知石臼湖禁捕退捕的信息后,没有犹豫,想着立即上岸转型发展。

夫妻俩年纪大了,是俗称的4050人员,如何转型?向什么方向发展?夫妻俩合计了一阵子,也没有理出头绪。

正在这时,街道和村里组织召开的一次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给他们提供了信息和转型的方向,去企业谋求发展是条出路,虽然夫妻俩在这场招聘会上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但通过初次参加招聘过程尝试,为他们继续找工作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使他们树立的找到工作信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魏红文在一家绿化管护公司找到了绿化养护员的工作,早八晚五的工作,一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与此同时,在政府指导就业的帮扶下,夏连青也在开发区的一家企业顺利上岗就业,每个月的工资有6000多元。

“这些年,石臼湖的渔业资源也越来越日趋枯竭,在湖里打鱼已经没有什么收入了,生活也快难以为继了,正巧政府实施长江流域十年禁捕,号召渔民退捕上岸,我们非常支持。上岸后才发现,发展的空间更大,转型发展路子有不少条,只要肯干,发展的机会也不少,加上还有政府部门的关心,我们退捕渔民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魏红文夫妇说出了广大渔民在退捕上岸后用自己辛劳的双手开创美好新生活的决心与斗志。

通讯员 魏宏伟 交汇点记者 吴琼

标签:
责编:唐可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