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乡下看望老母亲,找“不求人”挠痒痒时,不经意发现一本A4纸大的荣誉证书“躺”在装饰厨中,封面已有些褪色,还有些淡淡的灰尘,但内页却依然鲜艳夺目。这是父亲2001年得到的一本由当时的县委农村工作部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联合颁发的“信用户”荣誉证书。霎时间,我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到了30多年前父亲教我讲“信义”的情景。
从我记事时,我对父亲的印象就是一个埋头做事的人,偶尔在村里也得到脸盆和毛巾之类的奖品,算是村里对先进生产者的奖励。但诚信之类的表彰,在他的人生中仅有这一次。我记得在我进入农村信用社工作之前,我家每年农业生产缺少资金购买化肥、农药,父亲就向家附近的信用分社申请贷款,金额由20元、50元,直到后来的200元、500元。虽然他申请贷款次数比较多,但从来不失信用,都是田里棉花一卖“第一碗”先“盛给”信用社。用他的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当然,父亲的还贷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无论资金再短缺,父亲总是设法填上“窟窿”,做到诚信第一。记得那是30多年前的事,当时我还在读高中,父亲因为我们兄妹四人学费交不起,于是向信用社申请了500元贷款。可是到了这一年秋天时,由于当年棉花被洪水淹没,导致棉花失收。眼看贷款即将到期,父亲就从亲戚、邻居那里东挪西借凑齐了300元钱,还差200元,怎么办?父亲急得团团转,最后实在想不到办法,他不得不动了自家猪圈里一头还有两个月才能出栏的大肥猪心思。没想到他的想法一提出来,立马遭到了爷爷和母亲的一致反对。爷爷心疼地说:“再过两个月,这头猪可以多卖上百元,两个月上百元的钱到哪里去挣啊?”而父亲却咬着牙说:“钱可以再挣,但我的信用名声不能丢,如果失去信用,你以后又有何脸面去找人家信用社帮忙啊!”母亲因此拗不过父亲,只得眼巴巴地看着父亲含泪把猪送到当时的食品站去贱卖了,这才及时还清了当年的欠款。我父亲“低价卖猪还贷款”的事情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开了。为此,在村里推荐信用户表彰时,得票最多的就是我父亲,因为他是当之无愧。
父亲临终20多天前的一天,他知道自己在世上的日子不长了,于是打电话叫我回来到村委会找会计把往来账理一下,并且再三嘱咐我,不能差村里一分钱,不能给自己的“信用户”脸上抹黑。一直等我把账对好了,村会计拉出账目明细单,我用手机拍照给他看后有结余时,这时,他的脸上才露出欣慰的笑容。
诚信像土,一亩心灵之土,为无数幼苗提供营养,使他们开出美丽的鲜花;诚信像水,万物生长的生命之水,滋润着小树舒枝展叶,天天向上。诚信是人之本、民之基、国之根。虽然那本荣誉证书封面已经“褪色”,但父亲留下的讲信用的传统却在我家永不褪色。我现在经常把这个荣誉证书的故事讲给我的儿孙听,教育他们要诚信做人,千万不能让信用这个“金字招牌”在我们家庭里“褪色”了,要让信用之树永远长青、让信用之花永远鲜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