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是小区门口开小超市的,五十来岁,圆脸,总是笑眯眯的。他的“便民超市”开了有十年了,货架上整整齐齐码着各种日用品,玻璃柜台擦得锃亮,每次路过,总能看到他在店里忙活,或是跟街坊邻居唠嗑。
记得很久之前一个雨天,我躲雨跑进老张的店里,他正对着手机发愁,“怎么了张叔?”我随口问道。他叹了口气:“闺女考上大学了,学费还差两万,想贷款可人家说我信用不好,不给批。”原来十年前老张刚开店时,为了进货在好几家小贷公司借过钱,有次资金周转不开,晚了两个月还款,就这么上了征信“黑名单”。后来虽然都还清了,但这个污点一直跟着他。“就晚了那么一次,现在连正经银行的门都进不去。”老张搓着手,雨水顺着他的雨衣滴在地上,像极了此刻他的懊恼。
转机出现在前两年的社区征信宣传日,那天居委会来了几个银行工作人员,拿着宣传册给商户们讲解信用知识,老张挤在最前排,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字,我路过时听见工作人员说:“就像种地要除草施肥,信用也要慢慢养护,但是可不能相信那些非法的征信修复宣传,都是骗人的。”
从那天起,老张像变了个人,每个月定时定点还房贷,连水电费都设置了自动扣款。有次我去买东西,看见他戴着老花镜在记账本上勾画,“现在每一笔进出都得记清楚。”
不久之后,老张的超市突然停业装修两周。再开业时,三十平米的小店焕然一新,崭新的冷藏柜亮着柔和的灯光,门口多了台可以刷脸支付的智能收银机,偶然路过的时候,看见老张正在教隔壁李婶用手机查征信报告,阳光透过新装的玻璃门照进来,货架上“信用至上”的标语金灿灿的。
看着老张的转变,我常想:信用就像一粒种子,只要用心浇灌,总有一天会长成遮风挡雨的大树。而这片树荫下,站着的不只是老张,还有我们每个珍视信用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