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五点的小巷飘着猪油渣的焦香,老陈把最后一把碱水面抖进沸锅时,柜台上那明显有些年头的手机突然响起《茉莉花》旋律。老板娘春梅从卷边的记账本里抬头,染着面粉的手准确按下五点五十九分的闹钟——这是他们和江苏银行心照不宣的约定。
“叮——”
手机弹出六月期房贷自动扣款通知时,老陈正用钢丝球蹭着冰箱门。贴满便签的银色门板上,层层叠叠的还款提醒像鱼鳞般剥落,最新那张墨迹未干:“6.5还清装修贷,勿忘!”

王玥蓉向市民宣讲征信知识
我缩在角落啃着鸡蛋饼,看春梅婶把今日流水誊到牛皮纸账本上。这个本子比我的年龄还大,页脚卷成脆弱的浪花,每道折痕里都藏着这家小店的种种酸甜苦辣——从煤炉架着的馄饨摊,到如今已经开了三家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早餐店,他们始终留着用红蓝铅笔画正字记录“借与还”的习惯。
“你可知道为啥要提前五天还款?”春梅婶突然把本子推过来,指缝里的老茧蹭过泛黄的纸页。我摇头,她笑着抽出夹层里的塑料卡套,里面竟保存着一张快要看不清面目的信用卡,“当年在老街支摊,暴雨浇坏半个月收入,全靠这张卡救急。信用,攒起来是砖瓦,碎开了就是玻璃碴。”
最难的时候,卷帘门足足关了四十多天。我常路过那家店,琢磨着他们可能没有钱继续经营,已经要关门了。却没想那天看见春梅婶徘徊在店门口,手机贴着耳朵反复说:“王经理,这房贷我们是肯定会还的……”她手里攥着些皮筋扎起的零散现金,手腕上提着沉甸甸一大袋硬币,约摸是要拿它们去趟银行。
后来再去店里和夫妻俩聊起这事,只知那天接到电话,遵守着“信用为首”的她忙活了大半辈子,最忧最怕的就是在这方面失了信。“这钱还不上,是要记上征信的,我可不能在这种事上马失前蹄!”
晨光爬上“诚信经营”的乌木牌匾时,新店门口的红绸正在剪彩。春梅婶擦拭匾额的手在围裙上翻覆两下,接起了电话,那端似乎是江苏银行的客户经理。
巷口飘来新磨的豆浆香,那是老陈购入的“新设备”。
“老陈,小王经理说我们征信好流水好,咱们老店扩张的钱也有了!”老陈愣了下,转身往煮面的锅里多撒了把肉沫。
碎金般的阳光漫过斑驳的账本,春梅婶在最新那页郑重写下:甲辰年三月初一,第四分店开业。墨迹未干处,一滴香油悄然晕开,夫妻俩“信用至上,诚信经营”的理念,铸成了这家小店的一砖一瓦,也成为邻里间的一段佳话。